健康频道 >> 卫健 >> 正文

    是什么故事听哭观众?四川医学人文巡讲活动“声”入人心

    2023-05-29 16:30:32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康康

     

     

    曹宇悦  川观新闻记者 魏冯 文/视频

    “乡亲们都说吃了谭医生开的药病好得快,我也从让人不放心的小门巴(医生),变成了让人放心的好门巴”“高原的冬天来得早去得晚,每次出诊行走在零下一二十度的冰天雪地山道上,内心很恐惧,但一有病人呼唤,我都起程前行”……5月23日至24日,甘孜州炉霍县虾拉沱镇中心卫生院的藏族医生谭晓琴在成都、泸州分享故事,让部分医生和医学生在台下抹眼泪。

    这是以“迈步健康路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的四川医学人文巡讲活动中的一个故事。5月23日至26日,谭晓琴在内的10名报告人组成巡讲团,在成都、泸州、遂宁、广元巡讲,报告人覆盖行业先进典型、公卫专家、典型医疗案例患者等,通过中西医结合、医生护士结合、行业内外结合、医患结合等方式多角度讲述,通过故事浸润心灵,引发共鸣,启迪思维,提升医学人文精神。该巡讲也是四川卫生健康系统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具体举措,由省卫生健康委主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承办。

    一起听听部分巡讲团成员的精彩故事,听听观众怎么看?

    以“迈步健康路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的四川医学人文巡讲活动在省肿瘤医院启动。吴婕摄。

    她是高原“抗癌”医生

    在冰天雪地出诊、当癌症患者的“女儿”

    “阿爸是个乡村医生,每天下班回家后不少病人找他看病。我也要成为阿爸这样的人。”甘孜州炉霍县虾拉沱镇中心卫生院的藏族医生谭晓琴回忆起从医初心。她从成都医学院(原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毕业那年,父亲劝她重返高原,回到虾拉沱镇中心卫生院,她挑起内科、外科、妇科、产科、儿科的重担,担起老年医学科和心理卫生等专业的职责。

    谭晓琴巡讲时,回忆起隆冬的一天,一个中年汉子请她去他家看病,男子父亲已是胃癌晚期,吃不下东西。“床上躺着的老人就是他爸,身形枯瘦干瘪,我问‘阿爷!喝早茶了吗?吃早饭没有?’”老人的回答至今让她难忘——“不想吃饭,反正这个病好不了,早死早解脱。”

    谭晓琴用柔和语气劝他“光喝茶要不得,还得吃饭”,还给老人送去自制的牛肉包。去老人家中,谭晓琴还遇过意外,一头猪从山上冲下,撞翻了她坐的摩托车,撞飞了出诊箱,她的全身被摔得生疼。老人听说后很感动,问起谭晓琴身体情况。“没事,为了让我少受点伤,您给个面子,就吃点东西嘛?”谭晓琴的回应逗乐老人,老人同意进食。 “三个月的诊治和陪护,我担起了一个女儿的职责,让老人安祥平静地走完了人生旅程。”讲到这,谭晓琴几度哽咽。

    甘孜州炉霍县虾拉沱镇中心卫生院的藏族医生谭晓琴。吴婕摄。

    出诊为农牧民服务,经受四季考验是常态,其中,冬天最令人折磨,谭晓琴总是要在天寒地冻中出诊,应对一个个突发情况。

    一个意外发生在2010年12月。谭晓琴被确诊患了肺癌,乡亲们听说后自发捐钱,400多位乡亲聚集在白塔,为她祈福。接受系统治疗,待病情稍微稳定后,谭晓琴又回到故乡从医。今年是她高原从医的第18年,也是她抗癌的第13年。

    “我老家也是甘孜州的,知道高原从医的艰苦,她身患癌症却坚持和病魔对抗,身体情况好转后再回乡从医,很敬佩她,我也要学习她的精神,更好地服务患者。”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医生欧琼说。

    另一名医生万利源说,谭晓琴最打动他的是“决心”。“从医18年,大学毕业没选择在大城市工作,而是回到家乡,这是她的决心;抗癌13年,依然没有放弃为家乡患者服务,这是一种更大的决心。”万利源会想起自己在ICU上班时,也经常有特别疲惫、想放弃的瞬间。“如果我再遇到艰难时刻,我会想到谭医生,我会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

    他是高原“虫癌”斗士

    一边吸氧一边完成手术

    从事肝胆外科工作30多年,让巡讲团成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主任王文涛记忆犹新的是2006年。那年,在甘孜州巡回义诊,让他印象深刻的有美丽的雪域高原,还有一群罹患包虫病晚期的患者。“部分患者腹大如鼓,骨瘦如柴,皮肤黑黄,很多已处于晚期,肝脏被严重侵蚀。”

    王文涛在巡讲中说,那时当地大部分病人是泡型包虫病,晚期患者只能通过肝移植手术救命,而传统肝移植不但供体短缺,手术费用高,术后需终生服用昂贵的抗排斥药物,每2—3个月就要到医院随访调药,对贫困家庭来说,这类治疗方案并不现实。

    在临床中,王文涛发现,虽然很多晚期包虫病患者的大部分肝脏被严重侵蚀,但仍有少部分结构稍正常的肝脏可利用,经过反复研究、突破多项技术瓶颈,华西医院探索出“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手术”。“这种手术难度非常大,也是多学科团队合作的手术,在全国只有三家医院可独立完成该手术。”王文涛表示,其难点在于需要切除患者的肝脏全部拿到体外,在冰盆里将被肝包虫病严重侵蚀大部分肝脏去掉,把少部分相对好的肝脏整理拼合、修补、拼接,最后再将组装好的“新肝脏”,移植回病人体内。2014年,华西医院完成我省首例晚期肝泡型包虫病的自体肝移植手术。

    王文涛在巡讲中,回忆起一位藏族姑娘。“当时她家里五口人有三人患肝包虫病,父亲与妹妹都因肝包虫病去世,她的病已到晚期,她没有经济条件到成都就诊,我们决定到甘孜州人民医院为她开展手术。15个小时奋战后,手术于第二日凌晨结束。”

    王文涛说,那时最大的困难是他身体的不适应,手术室内闷热狭小,戴上口罩后更加感到胸闷、头晕,只能和病人一样戴上长长的氧气管,一边吸氧一边完成手术。

    一个月后,这名女患者抱着2岁的女儿站在王文涛面前,向他鞠躬致谢献上哈达,王文涛心中充满成就感。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主任王文涛。吴婕摄。

    王文涛和同事帮助的不仅是患者。通过多年传帮带,目前甘孜州人民医院已拥有二个包虫病手术科室和大批相关学科的本地医生,包虫病手术台次从2008年全年仅有10—20台次,提升到每年大约500台次,基本实现包虫病患者在当地治愈。

    巡讲现场,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范双凤讲述她从宣传艾滋预防到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经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通信指挥系统总体负责人、高级工程师袁良骏分享起他患结肠癌(中晚期)的抗癌故事……

    听完巡讲,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的药剂科副主任崔建蓉表示,“几位报告人都对患者充满同情心和同理心,这就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崔建蓉举例说,“在窗口服务时,药剂师经常遇到焦虑的患者家属,我们要经常换位思考,对患者多些人文关怀,让他们先平静下来,再认真地嘱咐相关注意事项、服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