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 焦点 >> 四川医疗 >> 正文

    著名口腔医学专家杜传诗去世: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一生致力于中国口腔医学事业

    2024-05-16 14:46:12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康康

    杜传诗教授。

    武茹玉 川观新闻记者 魏冯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华西口腔医院)著名口腔医学专家杜传诗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5月9日去世,享年96岁。

    杜传诗教授,1928年出生,1953年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牙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前身),毕业后加入昌都民族卫生工作大队,系新中国最早一批援藏的医生,为西藏口腔卫生事业发展做出开创性贡献。1957年回校工作,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长期从事口腔修复学工作,是我国著名的口腔医学专家、教育家、口腔修复学奠基人之一,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获国务院颁发的“对医疗卫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者”证书,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历任昌都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医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修复学教研室主任,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口腔医学教材和《中国口腔医学年鉴》编委。

    青春无悔

    投身西藏口腔医疗事业

    1953年,杜传诗教授结束在华西口腔医学院的学习,便毅然前往西藏,为雪域高原带去口腔医学的知识和技术。“毕业分配工作时,我被分到昌都,非常高兴。我就想去缺医少药的地区,希望能在困难的地方开花结果。”她在一次受访时说。

    在昌都民族卫生工作大队工作的五年间,杜传诗与同班同学兼丈夫胡允诚并肩作战,克服重重困难。他们住在仅有一个窗户的20平方米土房里,没有电和自来水。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开辟出简陋的口腔科,设计并制造了简易的“牙科治疗椅”,从脚机开始,为当地干部群众治疗口腔疾病。

    最初就诊的人并不多。杜传诗凭借精湛的拔牙技术得到当地群众的认可。

    随着时间推移,杜传诗和丈夫逐步开展颌面部间隙感染、颌骨骨髓炎、颌骨骨折和唇裂病人的手术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医好了病人,病人就相信你”是杜传诗教授一直坚持的信念。

    杜传诗教授。

    教育无疆

    壮大口腔医疗人才队伍

    1954年,新建的昌都地区人民医院落成,口腔科告别了脚机,开始使用电机操作,同时也调配来一位助产士和一位部队卫生员学习、工作,杜传诗夫妇由此开始了带教生涯。他们编写教材,绘制教学图,选留牙齿标本,用黄泥塑造下颌骨模型,结合临床教学,培养学生们的诊断治疗和口腔修复技能。原助产士后来成为口腔科主治医师,原来的卫生员被提升为口腔科医师。卫生工作大队陆续选派藏族青年参加培训,杜传诗通过带徒弟的方法培训他们,努力为涉藏州县培养更多优秀的口腔医生。

    1957年底,杜传诗回到成都,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工作,通过编写教材,授课讲座,先后培养多名硕士和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修复Ⅰ科主任万乾炳回忆:“我是1990年入学的,当时国内刚好将含有金属的金属烤瓷牙推广到临床,杜老师带领的课题组在金属和瓷面的研究上取得很好的成果,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即使在1996年退休后,杜传诗教授仍继续为中国口腔医疗事业贡献力量,指导学生临床实习和科研,并参与研究生论文答辩。她常对学生说:“要对病人十分耐心,认真负责地看病,不懂的就不能马马虎虎。”

    杜传诗在学术研究中与时俱进,执着严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Ⅰ科教授朱智敏说:“她每一步都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有这些网上(相关的新)东西她都会。”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修复Ⅱ科主任于海洋补充道:“对专业和对社会科技进步的把握,是她最早教给我的概念,我的修复专业也一定要和时代接轨,和最新的科技对接。”

    (华西口腔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