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 焦点 >> 四川医疗 >> 正文

    十大亮点 诠释成都“健康城市”理念

    2021-01-05 07:57:29 来源:成都日报 编辑:康康

    原标题:十大亮点诠释“健康城市”理念

    岁末来临,“十三五”收官。这五年,成都带给市民很多惊喜:城市能级全方位提升、发展方式全方位变革、治理体系全方位重塑、生活品质全方位提高,实现了从区域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进而冲刺世界城市的历史性跃升。

    五年来,这座城市有太多值得书写的美好,今日,我们把目光聚焦健康这一最宝贵的财富,成都用十大亮点,交出一份厚重的答卷:

    ——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更长。2019年底,达到81.01岁,高于全国水平3.71岁,基本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看病就医更方便。15分钟“卫生健康服务圈”基本形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域覆盖,签约率逐步提高,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9.55%。

    ——医疗保障网更密实。全市居民个人现金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由初期25%左右下降到20%左右,就医负担得到有效缓解,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公共卫生防线更牢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加试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简报多次刊发成都市疫情防控经验做法,疫情防控工作得到世卫组织专家的高度评价。

    全市医疗资源布局不断优化

    改善市民看病难、住院难

    门诊大厅宽敞明亮,整个门诊医技区域的设计注重自然采光和通风,室外广场有大面积绿化景观,地下两层停车场车位充足……去年5月28日,市七医院·市肿瘤医院天府院区一期项目投入使用,这是一所按照大型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投资建设的全新医院。

    去年9月18日,市五医院门急诊住院综合楼完成住院病人搬迁并正式投入使用。该大楼集门诊、急诊、体检、医技、住院病房为一体,投入使用后,医院床位增至2500张,极大改善了成都西部区域市民看病难、住院难问题。

    根据市卫健委统计数据,“十三五”期间,市本级医疗卫生建设项目25个,总建筑面积148.37万平方米,规划床位数12156张。截至年底,市五医院综合楼建设项目、市七医院天府医院一二期工程、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二期工程等15个市级项目投入使用,新增床位6668张;县级公立医院新、改、扩建项目40个,总建筑面积193.06万平方米,规划床位数18962张。截至年底,完工项目32个,新增床位15288张。作为“健康成都”建设、改善民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项目促进成都的优质医疗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

    便利便民就医新模式

    群众健康获得感显著增强

    患者陈先生手持身份证从市一医院住院部来到“一体化服务中心”,不到一分钟就将发票遗失入账退费审核办妥,不禁感慨道:“现在一站就搞定,方便多了!”今年10月19日,医院“一体化服务中心”成立并投入使用,这是医院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理念,让患者少跑路,采取的又一项便民举措。中心以信息化技术平台为依托,设置服务专员,将医保办、医务部、财务部等部门的对外业务办理职能和与患者相关的业务职能进行前置集中,使患者办理手续更为方便快捷。

    “市二医院互联网医院小程序”是医院打造的一款“掌上医院”,这一平台可以为市民提供在线问诊、电子处方查看、药品配送、检验检查报告在线查询等服务。目前,上线的科室有25个,共300多名专家,打破了看病咨询必须到医院的限制,让大家能利用互联网随时随地向专家咨询,省时又省力。

    细节决定了就医感受,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落实在一个个细节中、一句句医嘱中。如今,我市各大医疗机构在就诊流程再造、人性化关怀、精细化管理等方方面面不断完善,群众看病就医享受更加优质、方便的服务,健康获得感显著增强。

    提供生命全周期健康服务

    家庭医生助力夯实疾病防控网底

    走进魏巍医生的办公室,恰好偶遇87岁的赵爷爷。老人是武侯区跳伞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常客”,不一定都是来看病,他这次是给大家带水果来了。

    魏巍医生是中心的全科医生。据他介绍,赵爷爷患有高血压、高心病、脑梗后遗症,还有二型糖尿病,根据记录,老人2016年便签约了这里的家庭医生服务,目前身体各项指标都不错,这得益于家庭医生团队医护人员的日常呵护。

    “以前我们找医生是‘以看病为中心’,家庭医生则是‘以人为中心的主动健康管理模式’,提供连续性的综合管理健康服务。”中心主任叶静雪告诉记者,“包括孕产妇管理、儿童保健、各种慢性疾病管理,甚至临终关怀等,我们提供从出生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全周期健康服务。”

    不止在武侯区,我市261个镇(街道),3043个村(社区)全面开展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共签约668余万人,签约服务率41.98%,其中重点人群签约355.14余万人,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9.55%。简而言之,在我市卫健系统的不懈努力下,家庭医生这一概念从国外进入国内,再逐渐普及到寻常百姓家,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

    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母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母婴安全,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基础,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存在高龄、有剖腹产史等危险生育因素的孕妇比例猛增的情况下,我市孕产妇死亡率不升反降,得益于妇幼健康促进行动的实施。我市始终坚持以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为抓手,从妇幼保健体系建设入手,建立健全产儿科急救网络和绿色通道,母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2016年初,我市出台《妇幼健康区域指导方案》,针对妇幼健康服务“防治皆有”的特点,在“防”线上,采取由市、县两级卫生行政部门为主导,成都市妇幼保健院为龙头,构建市—区(县)—社区三级妇幼健康指导体系,实现全域覆盖;在“治”线上,由区(县)妇幼保健机构按照自愿选择、多向帮扶的原则,与实力较强的医疗机构建立妇幼专科医疗联盟体,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下沉。

    此外,我市在东南西北中设立五个妇幼健康区域指导中心,通过分片区开展“在线+在位”的业务培训、技术指导、专家带教等活动,推行规范化、同质化管理,着力提高基层妇幼健康服务机构业务技术水平,带动全市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提升。

    发展壮大健康服务业

    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健康需求

    近年来,市卫健委一边优化存量,一边做大增量。一方面,做好本地重点机构服务。积极推动成都锦欣医疗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等规上医疗健康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锦欣集团旗下的锦欣生殖医疗集团有限公司已于2019年6月25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另一方面,加强医疗健康服务项目招引促建。在综合医院方面,积极推动总投资达60亿元的成都京东方医院等一大批市级重点项目建设,成都京东方医院预计将于2021年第一季度开业。在专科医院方面,积极引进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西南中心暨成都八大处医疗美容医院落地,标志着医疗美容“国家队”正式进驻成都。

    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健康需求,市卫健委立足事产共兴,深化医疗卫生健康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台《关于印发促进成都市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及实施细则、申报指南,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多措并举发展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业。

    “十三五”期间,全市健康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11月,全市民营医疗机构达9124家,占全市医疗机构比例达73.45%,民营医疗机构的床位数和服务量(总诊疗人次)占比分别达32.25%、34.58%。

    重点学科(专)科实现广覆盖态势

    患者家门口享受优质诊疗服务

    2020年8月21日,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2019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学科排行榜”正式发布。市四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电子科技大学成都脑科学研究院临床医院)成功从全国1633家三级医院中脱颖而出,荣获“2019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学科排行榜”(精神病学)全国第八名的好成绩,也是中西部地区排名第一的精神卫生专科机构。

    12月5日,“成都市脑卒中急救地图”发布会在市三医院举行。在这份由市卫健委、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共同发布的官方版脑卒中急救地图中,首批入图的医院覆盖了7家国家“高级卒中中心”、7家“卒中防治中心”,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快速、精准、高效的脑血管疾病救治网络。由市三医院牵头成立的“成都市脑卒中专科联盟”同期成立,首批48家医院自愿申请加入,将发挥牵头单位和各协作单位的学科优势,共同助力健全和推广卒中的规范诊疗。

    我市不断增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积极推动医学研究与创新机构及制度建设,积极支持国家重点学科、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市共建设6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113个省级医学重点学(专)科、161个市级医学重点学(专)科,在全市形成广覆盖态势,推动实现患者家门口享受优质诊疗的终极目的。

    “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有可为

    健康城市有一个明确的标志,即从注重“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对此,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有着独到的优势。

    “十三五”期间,全市中医药工作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聚力创新,以打造中医药健康服务标杆城市为目标,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基层基础,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文化、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振兴发展。

    目前,我市新增7家三级甲等中医医疗机构,已形成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为龙头、区(市)县中医医疗机构为枢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支撑、村(站)卫生室为网底、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 “市县乡村”四级中医药一体化服务体系。全市100%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中医馆,创新提出“中医角”概念,完成了141个“示范中医馆”和800个“规范化中医角”建设,基层中医药服务量达53.50%。

    在对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形式上,我市全国首创动漫形式《四季养生》《二十四节气养生》公益宣传片,推广中医养生理念;推出“成都名中医/中医馆电子寻诊地图”,方便市民了解身边的名中医、中医馆;组织“成都名中医流动车”下基层开展义诊,扩大中医药服务受众;推动中医药服务首次亮相第十八届世警会、2019成都马拉松赛事医疗保障等,助力成都“赛事之都”建设;更从娃娃“抓”起,在全国率先开展“寓教于乐、贴近生活”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

    着眼“传”“帮”“带”模式

    贫困地区与成都共同发展、稳步提升

    去年11月26日中午,央视新闻频道CCTV-13新闻直播间以市三医院帮扶得荣县人民医院的成就作为案例,报道了全国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医院的情况。牧民次仁彭措因心脏病导致严重心衰,市三医院的专家通过远程会诊,指导县医院医生为他治疗,“我们县医院的条件慢慢好起来了,我们再也不用到外地看病。”其家属说道。

    2018年6月3日16点59分,是一个值得丹巴县妇计中心全体职工纪念的时刻,这一刻,中心停滞了近10年的产科终于迎来第一个健康小生命;完成了一项成华区妇幼保健院对口支援“传帮带”工作的重要目标——实现丹巴县妇计中心住院分娩“零”突破。

    提供“一站式”服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托管部分深贫县县级医院,协助医疗机构成功创等达标;为贫困地区培养一支“留得住”的卫生人才队伍;提升医疗设备等硬件水平……五年来,市卫健委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着眼“传”“帮”“带”模式,携手推动贫困地区与成都卫生健康事业共同发展、稳步提升。2020年,我市再派出医疗、护理、中医、妇幼、疾控、监督等对口支援力量共538名,对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开展对口帮扶。

    “健康细胞工程”建设下

    居民健康素养位居西部城市第一位

    在连续23年保持全国卫生城市的基础上,2016年底,我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38个健康城市试点城市之一。随即,健康城市建设全面拉开,启动了健康社区、健康单元等“健康细胞工程”,编制了健康街道(镇)、健康社区(村)、健康单位、健康家庭标准,筑牢健康城市基础。

    许多村庄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让村庄脱胎换骨。以郫都区青杠树村为例,从乡村环境卫生整治入手,通过完善农村环卫管理制度、开展农村改水改厕、面源污染防治等相关工作。以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小组微生”理念,高标准规划,健全基础设施,完善村民自治管理。如今,村庄焕然一新的面貌吸引着各地游人,村民以此增收致富,同时也收获省级“四好”村等诸多荣誉。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践行“大健康、大卫生、大服务、大共享”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理念,建成国家卫生乡镇51个,连续8次荣获“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全市13家单位被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合作中心正式授牌为“健康促进单位”。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实现快速提升,2019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2.98%,高于全国19.17%平均水平,位居西部城市第一位。

    紧抓防控和救治两个关键

    最大限度降低传染率、提高治愈率

    快速锁定全省首例不明新冠肺炎患者,1小时完成流调,5小时完成初筛,为全省疫情防控赢得主动;会同社治委、交通运输等部门,动员全社会力量严防死守,对全市小区(院落)、交通卡口等实施全覆盖排查;联合15个省市部门、18个区(市)县,全天候24小时防控境外疫情输入;采用“一人一案”“一人一方”提高治愈率;10天完成市公卫中心二期改建,新增负压病房床位370张……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市在全国率先出台《新冠肺炎疫情快速响应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全市核酸检测网,开发了全国首个密切接触者管理信息化系统并在全省推广应用。

    市卫健委作为全市疫情防控的“专家队”和“突击队”,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第一时间在委内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紧抓防控和救治两个关键,最大限度降低传染率、提高治愈率。

    广大医务工作者与时间赛跑、与疫情抗争,涌现出才下高原又上火线的授湖北护士刘之超、为城市穿上“病毒防护衣”的疾控人孟建彤等一批全国抗疫先进个人,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大爱无疆、医者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