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间手术病房的运营管理,是医院日常运行效率与整体管理水平的一道综合考题。日间手术病房一般要求医院在24-48小时的限制时间内,完成患者的术前检验检查准备、麻醉手术苏醒、术后观察、康复出院等就医环节。日间手术病房的作业模式可以缓解患者就医费用高昂、医院床位周转困难、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从10%左右开始逐步提升,整体比例提升的过程是每一家医院攻坚克难的硬仗。
日间手术病房的日常运行,需要聚拢临床专科、护理、手术、麻醉、总务后勤等多项资源,统筹门诊服务、住院服务、手术服务、术后观察服务、术后回访等多个流程。具备多科室协作型平台科室的管理特点,却又高于一般平台科室的资源协调与效率提升难度。只有理顺日间手术病房的作业逻辑和配合协作,才能实现日间手术病房运行的效率与效益目标。
标准化作业是确保日间手术病房良性运营的基础条件
多种资源的集中利用与多个流程的交叉实施,衔接与重叠作业部分如果没有合理统筹,就会产生冲突与错漏,所以资源标准化定位与流程标准化执行是日间手术服务实现的基础条件。
首先,单体日间手术病房本身是一个多科室协作平台科室,但对于院内应当设置分散式或集中式日间手术病房这个命题而言,日间手术病房又是一个资源共享型平台科室。日间手术业务推广初期,规模经济尚未形成之前,分散式日间手术病房要求配备的多套医护团队、空间、药卫材等都是一种医疗资源的浪费,日间手术病房设置模式的决策仍需取得业务发展与成本控制之间的损益平衡。
其次,日间手术服务虽然缩短了患者的在院诊疗时间,但并不意味着服务质量的“缩水”,反而要求在病房及手术室空间规划、麻醉及抢救药品配备、床旁设备及总务支持等方面更高效率、更全面的储备。
再次,日间手术服务的高效率要求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资源衔接更紧密,不仅要求严格按照诊疗规范和操作规程执行,而且需要各类资源的及时响应、备用资源的机动调配。
相较于住院手术服务,日间手术服务的特点是患者周转快且作业流程繁杂,多线程交叉作业。为确保患者医疗安全与现场作业的有条不紊,需要将各类作业流程进行统筹排序并固化为标准动作与信息系统规则。以患者入出院诊疗过程为主线,以手术服务实现为轴心,梳理诊疗路径、医疗表单、资源配置等一一对应的标准化指令。在卫健委等医疗行政部门已推出的多个日间手术病种中,医院应当慎重选择适应本院实施的病种,明确各病种的日间手术服务实施路径,包括符合进入该路径的患者生理指标、病种诊断对应除外的并发症及合并症、病种诊疗对应的术前、术后各类医嘱标准开立、标准化电子病历模板、评估表单及知情同意书等书面资料及系统界面。
梳理完毕后,以患者诊疗主线对应定义院内各项资源配置标准,包括患者诊疗过程中医护团队资质要求、来源、班表、值班与备班注意事项等,日间手术室、观察区、病房等区域平面布局规划及周转路线,药品耗材库存管理及紧急调用的绿色通道,抢救车配置与院内广播急救支援代码分配等。通过日间手术服务相关资源的精准定位、流程的有序固化实现日间手术服务的稳定作业,确保医疗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
合理的配套政策促进日间手术服务提升效率与效益
日间手术服务的初期推广,院内医务人员需要适应新的作业模式,患者对于这一新的服务方式也需要一个接受过程。患者对于日间手术服务的不了解和疑惑不安增加了医患沟通难度,各省、各区域、城镇医保、新农合等不同来源不同身份的患者适用的当地医保政策能否对接日间手术费用核算报销、采用何种核算方式、日间手术的后续服务及医疗质量如何都是患者顾虑的主要问题。
卫生政策与医保部门需要加强宣传具体病种对应的日间手术服务优势与益处,对接日间手术与医保报销之间的操作手续,简化报销流程提高效率,减少患者的就医顾虑。同时,发挥医院医联体、社区诊疗联系的优势,培训基层医护人员日间手术病种的相关知识及就医程序,分析所辖区域内的日间手术病种的就诊、转诊、流失数据,对日间手术病种的重点人群进行义诊推广,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部分医院推进日间手术服务已初见成效,不仅服务群众而且利于院内效率提升,但同时也对医院出院人次、住院日、住院费用等数据报表产生影响。此时,管理层应当适时调整配套的绩效考核制度。针对日间手术服务开展后部分病种、部分专科平均住院费用下降的业务表现,如果使用既往的管理条例,可能会给医院、科室、工作人员的绩效、排名、士气等方面带来一连串的影响,所以医务、人事、财务等部门相关的管理办法应充分考虑业务变化来优化绩效方案。关于日间手术服务的医保核算政策,应当考虑适当调整日间手术服务推进的医院激励,例如病种核算比例的系数调整、医保年度核算费用的奖励比例等。院内绩效方案设计应当同时考虑效率与效益两个指标,增加业务创新、流程对接、作业标准差提升等考核比重,激励医护人员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团队士气。
日间手术服务标准差的分析与改善是服务推进的动力
规则限制越多,作业容错率越低,日间手术病房就是这样一个高精准的服务单位。原本通过住院手术服务实现的病种,现在要在限制时间内完成,就需要在确保医疗安全的前提下极致优化每一个细节。资源定位与流程固化的标准化作业,必然要量化各动作的标准时间、数量、规格等信息,也能定义起始时间、合理间隔及弹性空间。
日间手术服务的精细化管理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术前、术中、术后的作业划分,而且要细化到各阶段的诊疗动作,例如术前的静脉开放、预防用药、预麻准备等细节动作,转换为各类数据标准与监测指标,例如患者到达时间、术前报告完备时间、静脉开放时间、静脉滴注时间、术前监护时间、麻醉开始时间、进入手术室时间等,事先设置对应的执行标准、预留空间及预警机制,事后进行数据分析与原因查找,缩小实际执行数据与标准数据的差距,特定病种特定执行标准,不搞一刀切,解决新建日间手术服务的作业设计问题,改善日间手术服务的运营难点与盲点。
在考虑日间手术的业务执行问题时应当“以人为本”,充分考虑患者、医护人员的合理诉求。站在患者便捷就诊的角度,思考在接受日间手术服务之前与之后的动向与需求。例如在医院要求的患者到院时间之前,患者是否可能到院、如何到院、患者肠道准备时间、患者家属如何陪护、患者离院是否保持静脉留置、患者离院后如何复诊,这些问题可能没有设计在日间手术服务的标准路径里,却应当包含在医院高品质医疗服务的作业清单上。
站在医护人员专业工作的角度,思考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量与工作压力之下,他们的工作衔接与日常生活需求如何满足。例如配合手术按时开台的医护人员工作时间交通、医护人员用餐、交接班时间工作人员休息动向、患者观察结束离院后当值人员的动向等,这是确保日间手术服务高效运转的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医护人员专业团队的尊重和照顾。
日间手术病房服务的开展,缩短患者在院治疗时间,降低患者诊疗费用,提高医院病床周转效率,促进医院收费结构更加合理,落实分级诊疗,让患者与医院双赢。推进日间手术病房服务的关键是标准化医疗流程的不断优化,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日间手术病房需要医院配备更加细致的术前评估,更加高效的手术作业体系,更加流畅的院内协作以及更为完善的术后随访系统。
对于医院而言,接到推进日间手术病房服务这样的高难度考卷,是一次集中优势实现还是集中矛盾的爆发?管理层应当反思医院当前的运行效率、管理体制与日间手术服务实现之间的冲突与差距。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让新的医疗作业模式从设想变为现实,向细节要效率与效益的运营管理提升之路从未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