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 焦点 >> 前沿播报 >> 正文

    肿瘤多学科诊疗,“多”了些什么

    2019-07-04 08:37:03 来源:健康报 编辑:康康
      □特约记者 宋琼芳 齐璐璐

      “我活到67岁,第一次知道MDT,而且是在一群医生中间。”陈先生感叹。

      因患直肠癌,兼有多种慢性病,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先生两次“受邀”参加多学科会诊,前所未有的经历令他终生难忘。而在中山医院,这样的多学科会诊已成为一种常态。凭借强劲的综合实力,该院先后组建50多个MDT(多学科诊疗)团队,今年成立的“复旦中山肿瘤防治中心”更如一声集结号:全院所有肿瘤相关学科一并统筹,“医教研防管”全盘规划——不禁让人好奇,中山医院的多学科诊疗究竟“多”了些什么?带着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更多保障带来更多希望

      陈先生第一次参加MDT讨论时,有点心慌,因为听到医生说“局部肿胀、还不能手术”。讨论后,医生一致认为要先行放化疗等辅助治疗。中山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刘天舒告诉他:“别担心,先让肿瘤‘稳定’下来,再手术。”经过辅助治疗,便血消失、梗阻感减轻,当医生告诉陈先生可以手术时,他却犹豫了:因为肿瘤靠近肛门,手术无法保肛,“其实现在感觉挺好,我不想失去肛门啊!”很快,他参加了第二次MDT讨论。外科、病理科、麻醉科等医生轮番发表意见,而他们的观点相同:目前是手术最佳时机,虽然可以等待观察,但更多医学证据还是支持在最合适的时候进行手术治疗,以后一旦出现转移就失去根治的机会了。听了医生意见,在家人劝说下,陈先生终于同意手术:“他们午饭都没吃,讨论了那么久,我知道他们都是为我好。”

      中山医院有“三多”——病人数量多、肿瘤类型多、治疗方法多。住院手术病人中,有55%是肿瘤病人,而随着老龄化加深,高龄病人不断增多,大部分有“夹杂症”——心、肺、脑、肾等慢性病限制了治疗方式。这就需要发挥综合医院多学科优势,让病人尽早、尽可能获得最适合的治疗。

      “普外科MDT始于2009年,至今已走过10年。”中山医院副院长、普外科主任孙益红告诉记者,以胃癌为例,约37%的病人在术前有夹杂症。作为复旦中山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他坦言,近年来,肿瘤发病呈现更复杂的状态,病人往往不知所措,而通过MDT,“医生围着病人转”,严格按照规范,让病人安心接受每一步治疗。后来,他们尝试让病人和家属参与MDT,发现效果更好。

      “采集病史、讨论病情、与病人家属沟通,本就是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步骤,不妨让他们听听我们的讨论,即使很多专业术语他们不了解,但我们医生会跟他们解释。这对病人和家属而言,也是一种培训,让他们了解、参与治疗的全过程,有助于提升他们的依从性。MDT给病人和家属充分知情权与充分保障,更多保障带来更多希望。”孙益红说。

      更多历练培养更强能力

      “肿瘤巨大,最大径达8厘米,病变累及邻近脏器,包括脾脏、左肾上腺、左肾上极、胃壁及部分左结肠,预计手术难度非常大。”影像科饶圣祥教授说道。“放化疗也有风险,但在手术难以实施情况下,放疗是相对安全的局部治疗手段。建议患者在明确病理诊断后,先行同步放化疗,再行全身化疗。”放疗科吴莉莉教授认为。

      中午12时,中山医院15号楼3楼多功能厅,胰腺肿瘤MDT团队正讨论一位85岁胰腺癌患者的病情。“经过讨论后,我们一致建议完善PET/CT评估肿瘤分期及明确病理诊断,行姑息性放化疗。”普外科副主任王单松告诉记者。讨论结束,顾不上吃午饭,他又匆匆赶去做下午的手术。作为胰腺组负责人已有11年,他始终难忘2008年5月4日——既是他的40岁生日,也是他正式带组的第一天。在此之前,“中山规矩”已让他在普外科的各个亚专科轮转了15年。胃肠、结直肠、甲状腺、乳腺……每个肿瘤MDT讨论,他都参加过——对于每一个年轻医生而言,这是中山医院给予他们的历练,也是他们每一场都不愿意错过的盛宴。每周三下午的胃癌讨论、每周四下午的肠癌讨论……如数家珍,因为这是他们“作为医生的宝贵经历和财富”。

      中山医院MDT不止院内皆知,更闻名院外:每年慕名前来进修的医生,有85.6%来自全国32个省(区、市)的三级医院。“跨专业拓展、规范诊疗行为,这是MDT对于各科医生的最大价值所在。”中山医院副院长、复旦中山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周俭认为,“广博与精深,两者并不矛盾——医生需要更多历练,才能收获更多经验、培养更强能力,最终造福更多病人。”

      更多创新实现更大跨越

      常规运作、常态运行,这是中山医院MDT的第一步。一方面,通过互联网远程技术,让MDT以更“普罗的姿态”辐射至更广泛的区域;另一方面,通过强大外科团队及药物、放疗、内科等学科的坚实后盾,让MDT以更“崭新的面貌”与遗传基因检测、生物免疫治疗等尖端技术融合,实现最大程度上的个体化治疗。

      越来越多新型MDT团队在中山医院出现。“比如精准医学MDT,对于疑难、耐药等肿瘤病人进行遗传基因检测,我们临床医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与医生一起解读报告、讨论用药,制订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方案。”刘天舒介绍,“再如肿瘤心脏MDT,对于肿瘤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心脏毒性反应,我们联合心脏科医生,通过超声检查等手段,共同判断毒性、讨论解决方案。”作为复旦中山肿瘤防治中心秘书长,她认为,这些拥有交叉学科、极具创新特色的MDT团队,目标是一致的——全面覆盖病人需求,为每一位病人度身打造精准医疗服务。

      而这,正是源于中山医院统筹优势力量、布局资源配置的顶层设计。“全球每死亡100个肿瘤患者中,中国人占近三成。”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表示,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复旦中山肿瘤防治中心主任,“面对我国肿瘤诊治的庞大需求,我们希望集全院之力,打造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医疗质量为主体、医教研防管全面强化的肿瘤防治中心。”

      更多创新将实现更大跨越。“从松散到紧密,完善架构;从院内到院外,引聚人才——致力为我国肿瘤防治相关指南与规范的制定提供循证医学依据,引领示范肿瘤区域医疗中心。”樊嘉表示,“我们将在多学科诊治基础上,探索基于大数据研究的疾病预防与早期诊断,尝试基于分级诊疗的疾病康复与舒缓疗护,推进‘健康中国2030’战略在肿瘤领域落地,共筑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