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四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我国中医药人才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未来有哪些着力点和新举措?在国家中医药局2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中医药局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进行了详细介绍。
发挥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头雁效应”
意见提出,加快培养集聚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并提出培养造就中医药领域战略科学家等方面举措。
“‘十三五’以来,国家中医药局通过实施中医药人才岐黄工程,已培养岐黄学者149名、青年岐黄学者100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卢国慧介绍,我国通过实施岐黄工程,评选表彰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建设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等举措,着力壮大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
2019年全国中医药大会后,国家中医药局协调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等高层次人才评选中,探索中医药人才单列计划、单独评价。“中国工程院率先支持在院士评选中单独设组、单列计划,2019年以来中医药领域新增两院院士6名。”卢国慧说。
当前,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总体依然不足,特别是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缺乏。卢国慧表示,到2025年,要遴选培养约300名岐黄学者和青年岐黄学者、1200名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约10万名中医药骨干人才,建设一批中医药创新团队和中医药重点学科,培训一批中医馆骨干人才等基层实用人才。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教育司副司长陈昕煜表示,下一步将积极配合国家中医药局、教育部等部门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和能够提供中西医结合服务的全科医生。
打牢基层中医药人才基础
中医药服务在基层深受群众欢迎,但长期以来,基层中医药人才“招不来、下不去、留不住”问题较为突出。为此,意见提出扩大基层人才供给、推动人才向基层流动等举措。
卢国慧说,“十三五”期间,我国通过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中医全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和转岗培训,以及建设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等措施,扩大基层人才供给,搭建基层人才成长平台。
陈昕煜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局从2010年开始牵头组织实施了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项目,在项目中持续扩大中医专业定向医学生的招生规模。
“另外还有助理全科医生培训等人才培养项目。这些项目加起来每年培养的中医人才有2万余人。”陈昕煜说,这些中医人才已经成为基层临床医师中的骨干。
为推动人才向基层流动,意见明确,中医医师晋升副高级职称应当有累计1年以上县级以下或对口支援的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经历。
“同时,我们也支持各地设立基层职称评审委员会或评审组,对基层一线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进一步畅通基层一线中医药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副司长刘冬梅说。
中医药院校教育“重经典、读经典、强师承”
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王启明介绍,我国已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现代中医药教育体系,形成了从高职、本科到硕士、博士多层次、多类型的办学格局,初步建立了以“5+3”为主体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意见提出,推进中医药课程教材教法改革,强化学生中医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面向中医学类专业全面推行院校—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
“重视和加强中医药经典教学,是新时代中医药教育贯彻‘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要求的一个核心要义。”王启明说,教育部提出加强完善“重经典、读经典、强师承”的中医药经典教学模式,以提升中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
教育部还将多措并举优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例如,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加快建立以中医经典课程为根基的课程体系;打造1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教师发展示范中心,实施卓越中医药师资培训计划;强化附属医院中医临床教学主体职能,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强化实践教学“看病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