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 焦点 >> 健康焦点 >> 正文

    综合防控起沉疴 点亮中国抗癌路

    2022-01-12 14:24:05 来源:新华网 编辑:康康

    人民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

    癌症,这个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已成为重要的民生痛点和健康中国建设的“拦路虎”。

    曾经,一纸“癌症诊断”,如同一张死亡判决书;一号难求,无数患者千里进京辗转求医路;一个家庭,天价抗癌药吃得倾家荡产……就是千万癌症患者的群像。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聚焦重大疾病“下大力、出重拳”,先后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指导性文件。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癌症防治事业取得了很大进展,综合防控水平不断提升,患者的生存率、生存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癌症,正在从“不治之症”逐渐转变成一种慢性病,越来越多的患者得以实现长期生存。

    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肿瘤治疗效果的关键

    步履维艰,人类与“肿瘤君”千年博弈进入新阶段

    癌症的形成非常复杂,有“内因”,即人体自身因素,如年龄增长、基因突变、免疫力低下等;还有“外因”,即外界的各种致癌因素,如污染、病毒感染等。

    在人类与癌症持续数千年的博弈中,宥于技术,人类对癌症的认知和“打法”都十分有限,千千万万人的生命被夺走。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人类对癌症的认识更为深入,新发现、新疗法、新药物日新月异,手术、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中西医结合等综合防治,癌症治疗从“小米加步枪”发展成“海陆空”的高科技战争。更多患者的生命得到挽救,生存期得到延长。

    但更为严峻的是,在这场“步履维艰”的持久战中,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攀升。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最新预估数据,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1929万例,死亡996万例。其中,全球乳腺癌新发病例高达226万例,超过肺癌的220万例,成为全球第一大癌。

    中国的形势也很不乐观,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457万例,死亡300万例。最常见的是肺癌、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肝癌、食管癌、甲状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宫颈癌等,这TOP10占据新发癌症的近80%。

    据IARC预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到2040年,全球癌症的新发病例数将由2020年的1929万,发展到2800万,全球癌症负担将会进一步加重。

    十年努力,我国癌症五年生存率上升近10个百分点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癌症防治工作,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指导性文件,对我国癌症防治工作提出明确目标要求。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癌症防治也被纳入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落实综合防治措施,在体系建设、肿瘤登记、早诊早治、规范诊疗、科技创新、科普宣教等重点领域稳步推进,成效显著。

    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院士在最近举行的国家癌症中心学术年会上透露,根据党中央和国家“健康中国”战略部署,国家癌症中心牵头在全国大力推进7大体系建设,包括诊疗体系、质控体系、抗肿瘤药物的监测体系、癌症科技攻关体系、肿瘤登记体系、早诊早治体系和癌症综合防控体系。目前,已建立完善国家、省、市三级肿瘤质控网络体系,持续提升我国肿瘤诊疗规范化水平;肿瘤登记体系建设,从最开始23个登记点短短十年间扩大到1600个县,覆盖人口近9亿,在全世界都绝无仅有;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体系,可对1400家大型公立医院抗肿瘤药物进行监测……经过努力,我国癌症5年生存率已从十年前的30.9%提升到40.5%,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部分肿瘤防治水平居世界前列,如乳腺癌五年生存率超80%,接近发达国家诊疗水平;食管癌五年生存率已高于部分发达国家。

    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院士

    三医联动,逐步破解病人“看病难、看病贵”

    多少年来,在“国家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门诊大楼里,每天都潮水般涌动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肿瘤患者,博弈一份“生”的希望。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2018年、2019年的统计,跨省流动的患者中恶性肿瘤化疗排在第一位。恶性肿瘤治疗难度大、周期长、费用高,外地患者疾病负担更为沉重,也是导致很多家庭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

    如今,这一切都在逐步得到改善。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关于印发肿瘤诊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部署开展“肿瘤诊疗质量提升行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0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强调,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动肿瘤诊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以国家癌症中心为龙头,构建全国癌症防治网络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最近,一块“国家癌症中心南方分中心”的牌匾落户深圳,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建设跑出了“深圳速度”,开业两年即完成开放800张住院床位的目标,也结束了当地患者跑“北上广”求医的艰难。在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背景下,国家癌症中心“京深一体化”建设,助推深圳成为面向粤港澳大湾区、辐射东南亚的肿瘤防治新高地,引领华南区域癌症防治技术的提升。

    还有更多地方在跟进,河北、辽宁、山西……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促进“北上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把更多病人留在了“家门口”。

    国家还通过加强医保支付、药品价格谈判、国产药物研发创新等综合举措,减轻癌症患者药费负担。国家医保局基金监管司副司长黄心宇表示,我国已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网,基本实现全民医保。国家医保局紧跟临床用药和药品研发的发展,医保药品目录实现动态准入,让百姓更快、更经济地用上救命“新药”。百姓呼声大的异地就医问题,国家建立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大力推进异地就医结算服务等。

    中国医药产业近年来也获得了创新药物审评审批、医保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红利,创新药物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大大提升。国家还持续加大对创新药物研发和引入的支持力度,如海南自贸港博鳌乐城先行区已逐步在肿瘤治疗等领域形成产业集聚,目前可用抗肿瘤新药、罕见病药达百种。

    久久为功,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如同疾病界的“小强”,癌症发生和发展的多因素、多渠道特点,也决定了癌症防治在世界各国都是“任重道远”。

    癌情虽“凶险”,但癌症治疗效果与分期“早晚”密切相关。如我国I期肺癌5年生存率超80%,IV期则不到10%。对于个人来说,“早”与“晚”往往就是生与死的差别;对于国家发展来说,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IARC也呼吁世界各国采取更有力的行动,让癌症预防成为全世界疾病防治的重中之重,并建议控制已知癌症风险因素,如烟草、酒精、不健康饮食、缺乏体育活动、超重和肥胖;开展宫颈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等肿瘤的筛查;接种乙肝疫苗和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等。

    我国近年来积极推动癌症防治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探索一、二、三级预防的有效整合,推进癌症相关危险因素控制,在“早”(早筛、早诊、早治)字上下功夫,加强肿瘤防治宣传,实现癌症综合防控。

    我国政府依托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开展了一系列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的公卫项目,包括“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农村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淮河流域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等,十几年来,已取得较好成效。乳腺癌5年生存率已超80%,越来越多的患者步入慢病管理行列,实现长期生存;结直肠癌,早期发现癌前病变并干预就可阻止癌症的发生……

    “十四五”新局已开,新理念、新技术、新发展,也将推动我国肿瘤防治水平迈入新高度,更多的患者将被点亮生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