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 焦点 >> 健康焦点 >> 正文

    中医学“屠呦呦班”9年本博连读招生

    2020-07-20 09:01:08 来源:新华网 编辑:康康

      中国中医科学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开展“高层次中医人才培养试点专项”,开设九年联合培养、本博连读中医学“屠呦呦班”,于2020年起开始招生。培养具备“胸怀祖国、敢于担当,团结协作、传承创新,情系苍生、淡泊名利,增强自信、勇攀高峰”暨“青蒿素精神”的中医拔尖创新人才。

      开放办学,创新中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据悉,该本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将充分利用双方优质课程资源、实训实践基地、知名科学家团队、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点科研平台等优势,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政治过硬,对中医药主体地位与中医药发展道路具有坚定的信念;掌握中医学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人文素养底蕴和宽广的国际视野,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较高的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在科学研究领域做出创造性成果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高层次中医人才培养特点和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围绕“5+4”序贯式人才所应具有的多学科、视野宽的特点,按照“重组与整合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衔接,人文与专业相融通”的原则,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教育层次内容融为一体,加强培养方案的整体化系统化设计,即强调一体化设计,又突出分阶段评估,实现“医教研协同、医工理文融合、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同步”的人才培养新途径。

      本科阶段培养中,对接中医药现代化要求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目标,整合优化传统课程、建设新兴交叉学科课程,探索实践“一人一策”学习模式改革,根据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多学科交叉和个性化发展路径,为后期科学研究的深度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同时双方培养单位组建联合学院,开展全程导师制度、导师团队制度建设,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优势有机结合,实现“早跟师、早临床、早科研”,师承要素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研究生阶段培养中,突破传统的培养模式,通过双方紧密型的联合培养,加强前后期的有机衔接,形成管理合力,共同构筑中医传承和科研创新的教学合作平台,实现以经典传承、学术创新为导向的经典学习再提升,实现以研究成果为导向的科学研究能力再提升。科研教育阶段(6-7年级),完成学位课程学习且考核合格的学生在国内顶级研究平台或国外前沿实验室进行严格的相关领域科研训练。创新能力培养阶段(8-9年级),选配国内顶级专家和研究平台为导师和培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毕业后获得博士研究生毕业证、博士学位证。

      强强联合,实现教学资源的集聚效能

      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生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于1955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研究机构,是中医药行业科研和教育工作的“国家队”。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培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3年,当年经全国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教授申请创建了全国中医研究班。1978年举办全国第一届中医研究生班,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这也是全国第一批中医研究生。1985年招收首批中医博士研究生。2005年成立中医药行业内第一个研究生院。目前中国中医科学院拥有诺贝尔奖获得者1名,两院院士7名,国医大师7名,全国名中医4名,岐黄学者19名,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名,博士研究生导师205名。已培养40届毕业生,其中大多数己经成为国内外中医药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领军人物。

      上海中医药大学作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校之一,是教育部与地方政府“部市共建”的中医药院校,也是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由4名两院院士,2名国医大师,2名全国名中医领衔的各级各类人才,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师资梯队,有力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拥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学位授予专业覆盖全部中医药学科,构建了体系化的医学人才成长路径。

      上海中医药大学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将携手并进,协同育人,致力打造科学研究能力和中医传承水平皆强的拔尖人才群体,力争为未来中医大师和科学家提供可孵化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