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 焦点 >> 健康焦点 >> 正文

    疫情期间,如何降低耳鼻咽喉科诊疗工作风险?

    2020-03-04 09:12:03 来源:新华网 编辑:康康

    疫情期间,如何降低耳鼻咽喉科诊疗工作风险?专家解读

      新华网北京3月3日电(王蹊)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地都进行了紧密的部署和防控。疫情期间,医院的门诊工作发生了变化,部分医院耳鼻喉科除急诊、会诊外还承担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工作,由于密切接触感染源,进一步规范好耳鼻喉科工作的一些技术操作规范,对降低工作中的风险、提高工作的安全性、确保工作有序进行至关重要。

      近日,新华网邀请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阮岩教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中医(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诊疗工作专家建议》进行了解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中医(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诊疗工作专家建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联合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共同组织相关专家,参考相关文献制定。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阮岩教授

      咽拭子标本采集工作中要注意加强防护

      据悉,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是新冠肺炎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阮岩教授表示,耳鼻喉科医生在接诊病人的过程中,由于近距离接触病人,有些上呼吸道的分泌物就可以通过飞沫进行传播,增加了医生感染的可能性,因此,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非常重要。医护人员在日常的诊疗工作中应该按照规定佩戴一些防护的衣物。

      医护人员在进行吸痰、负压置换、气管切开、内镜检查等操作过程中要进行三级防护。三级防护包括防护服、N95口罩、护目镜、面屏、隔离衣、手套、防护鞋或防滑鞋套等。

      阮岩教授介绍,咽拭子标本的采集工作是耳鼻喉科最重要也是风险最大的工作之一,必须按照三级防护的标准进行操作。进行医疗操作的场地要通风、宽敞,由于操作过程中可能有飞沫飞出,如果场地很窄不通风,那么气溶胶病毒的密度很高,人员聚集,新冠肺炎病毒的传播风险较大。

      “工作中的医生应该站在病人的侧面,不要面对病人,应站在风口上方靠窗的位置。标本袋表面要喷一些消毒液,每个病人取样之后医护人员一定要手部消毒,洗手时间要超过一分半钟。”阮岩教授说。

      阮岩教授认为,咽拭子采集分为两种,口咽拭子和鼻咽拭子,鼻咽拭子和口咽拭子相比,鼻咽拭子的阳性率比口咽拭子的阳性率要高,安全性比口咽拭子要好。

      加强三级分诊,排查新冠肺炎患者

      对于门急诊的诊疗活动,阮岩教授表示,要加强预检分诊的工作,进行三级分诊。诊断过程中重点询问患者有没有去过湖北武汉以及其它地区,有没有接触新冠肺炎患者,有无发热和咳嗽的症状。严格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配合流行病学的询问,避免漏诊。候诊区要大且通风,避免患者聚集在一起。

      “看病时用的医疗器械,包括压舌板、窥鼻器、喉镜、镊子等,都应该是一次性的或者一人消毒一次。看诊过程中,每个病人看完之后,医生都应该进行手部的消毒再接诊下一位病人。前鼻镜检查、额镜下口咽部检查至少要达到二级防护标准,医生要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外科医药口罩、防护面罩、眼罩。如果操作较危险,如鼻出血的止血、清疮、缝合,气管切开术后的换药,鼻咽喉内镜检查,存在飞沫喷溅和气溶胶传播的可能,应该做到三级防护。”阮岩教授说。

      阮岩教授表示,门诊所有的检查都应该尽量缩短检查的时间,凡是可做可不做的项目尽量不做。耳鼻喉科在疫情严重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一些非急诊的病人入院,手术尽量推后,减少病人的住院。对于一些病情危重,一定要进行手术的患者,比如说咽喉气管容易造成飞沫或者气溶胶的风险较大的情况,应该在负压层流手术室进行,并且医护人员进行三级防护。

      对于住院病区,阮岩教授表示住院病区应该实施单通道管理,落实发热筛查。严格探视制度,减少人员的流动。所有住院病人都要戴口罩减少飞沫的污染。做好卫生清洁的工作,鼻咽拭子检查完后要把垃圾按照规定收集好,对工作场所进行喷消或者是紫外线的消毒。

      “对就医环境的防护,可以采用一些中医的方法来预防疾病的发生。比如说熏蒸疗法,用一些清热解毒的药比如板蓝根、金银花、贯众,加上石菖蒲、苍术这类化湿药物来进行熏蒸对工作环境消毒有帮助。”阮岩教授说。